关于包饺子随笔
关于包饺子随笔1
饺子,又名水饺,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
饺子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南方有些地方过年时会打散鸡蛋后加热做外皮包上肉馅称之为蛋饺。
中国大部分地区及世界上地区有华人居住的地方,东亚文化圈,世界各地也均有食用。
饺皮也可用烫面、油酥面、鸡蛋步或米粉制作;馅心可荤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荤馅有三鲜、虾仁、蟹黄、海参、鱼肉、鸡肉、猪肉、牛肉、羊肉等,素馅又分为什锦素馅、普通素馅之类。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西安还创制出饺子宴,用数十种形状、馅心各异的饺子组成宴席待客。
关于包饺子随笔2
我想大概没人能够抵挡住对饺子的喜爱了,它能挑逗你的.味蕾,引诱你的口水,吊动你的胃口。
把肉团、葱末、蛋清、酱油和味精倒在一只碗里,一只手抄起筷子,慢慢地去搅拌它。虽然耗时,但馅儿会很均匀,拖着饺皮,另一只手用筷子把一小块馅儿夹到饺皮的中间,在边缘抹上水,又轻轻一摆弄,一只小巧的饺子便诞生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了解一件事物就一定要亲手去试验,这句话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在生活在有很多看似浅显易懂的事物,但往往我们亲手去尝试的时候却视乎并没有想象中简易!小小简单的饺子,看似容易上手完成,但只有自己亲手动起来方能体会到简单里的复杂。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成为“角子”,元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的饺子是与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一个扁食两头尖,下到锅里成万千。金勺舀,银碗端,端到桌上敬老天。天神见了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
关于包饺子随笔3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薄薄的滑滑的皮子里面包裹着各种各样味道鲜美的肉馅,可蒸可煮可煎,每一种都能打造出美味可口的饺子。
包饺子被认为是全民老少都适宜的“运动”,有用不同材料作出的皮,颜色也就不同,用青菜汁弄出来的皮就是绿色的;胡萝卜汁弄出的皮就是红色的;用木耳汁弄出的皮则是黑色的……种类繁多,好吃,也好看。
因为包饺子有许多不同的包法,所以形状也不一样。有花型的、扇形的、小动物形状的、荷包形的等等。
饺子里的馅是非常重要的,包上不同的东西就有许多不同的含义,比如:包上一粒大大的红枣和松子儿,其意思就是早生贵子;包上一枚硬币,则是祝愿今年财源滚滚,大吉大利;包上一点儿白菜或者生菜,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百财”或者“生财”,还有许许多多的意思。
当然,饺子的馅最主要的永远永远都是一荤+多素,荤可以采用猪肉,牛肉,羊肉等,只要你愿意,包什么都行。素就有很多很多,最常见的就是韭菜、芹菜、葱、蘑菇等等。
虽然说皮和馅还有一切一切准备很重要,但是最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才能把饺子煮熟呀!一般来说呢,我们都是用开水或者汤来煮饺子,通称水饺。然而,那饺子放到锅里去煎,去炸,那就是煎饺。然而呢,还有许多人喜欢把饺子拿来蒸,那就是蒸饺。如果说用鸡蛋皮包的饺子呢,那就是蛋饺,不同的做法味道肯定不同,所以能符合每一个人的口味。
每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的时候,我们的口水就都“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再加上腊八泡好的蒜和醋,那简直太美味了,真可谓“天下一绝”呀!所以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可以尽情地享受着那包起来的乐趣,这总会让我回味无穷,快乐无比呀!
关于包饺子随笔4
“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它的形态花样百出,口味可任由你调配,简单的食材,也能搭配出鲜美的口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大概没人不喜欢饺子了……
饺子很好吃,但总不能永远都指望别人包好成品,你坐享其成,常言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只有自己学会包饺子才能倍感美味的来之不易……
吃饺子的乐趣还在于包饺子的过程,从买材料开始到调配肉馅再到擀面皮最后才是将肉馅完美的包裹在皮子里面,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体现了心灵手巧!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药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